• 无障碍浏览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民政新闻 > 民政风采

      近年来,辽宁省铁岭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建立健全救助信用体系,探索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推行信用承诺容纠并举,真正做到了容缺有尺度、受理有制度、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

      一、简化审核程序,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围绕打通救助申办堵点问题,全力推行救助对象告知承诺受理工作模式,制定实施了《告知承诺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范围、原则、程序、清单、时限、补正、要求等七项重点内容,做到了告知承诺“便捷高效、一目了然”。一是研判情形一次告知。围绕特殊困难群体申办救助的实际情况,确定可实施告知承诺、容缺受理3种类型10种情形,经分析研判符合10种情形,可采取承诺容缺、担保容缺或代办容缺三种形式,及时启动受理程序申请人填报《承诺书》,自愿承担相应后果。由经办人员出具告知清单,除个人身份证之外婚姻、房产、收入、劳动能力、赡(抚)扶养人相关材料全部纳入容缺范围针对行动不便、年龄偏大、智力缺陷、子女亲属不在身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多种原因无法申办的困难群众实行容缺代办。二是明确流程一次补正。实行一证受理、一图办理、一网通办。救助对象仅需提供身份证件,即可申请办理救助。按照既定容缺事项办理流程图,10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审核确认。进一步规范容缺补正要求,申请人可以通过邮政寄递、电子邮件、传真及其他符合要求方式补正容缺材料。三是精准识别一次确认。充分发挥辽宁省智慧救助系统一次申办同步确认功能,实现救助对象分层分类施保,容缺对象保障金额由人工核算转变智慧救助系统智能判定,降低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救助偏差。近年来,通过推行系统办、跨区办、跨市办、掌上办、上门办、容缺办等一系列便捷服务,平均审核确认时间10个工作日,较以前缩短了20个工作日,进一步提高了救助审核确认时效性

      二、强化体系建设,引导鼓励诚信申报。稳步推行告知承诺制 研究制定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办法,切实提高救助对象诚信意识。一是明确情形,精准界定。将提供虚假内容或证明材料等11种失信行为列入失信惩戒分为一般失信行为、较重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3个等级二是分类惩戒,形成约束。首次出现失信情形且情节轻微的认定为一般失信行为,告知后未及时更正且情节较重的认定为较重失信行为,失信对象经约谈和督促整改后仍拒不改正且情节严重的认定为严重失信行为。对于一般失信行为对象,以教育引导为主;对失信行为较重对象,以纠正叫停为主;对严重失信行为对象,加大复核频次,联合相关部门发起复核确认。三是适时修复,重塑信用。失信人员在半年内能主动纠正失信行为,退缴冒领和处罚款项或物资,可以向最初受理救助申请的乡(镇)街民政办提出信用修复申请。乡(镇)街复核确认无误后上报区民政局,15个工作日内完成信用修复认定,下达《社会救助信用修复告知书》,该救助对象完成个人信用修复。近年来,及时纠正一般失信行为29人次、较重失信行为9人次、未发生严重失信行为,信用重塑38人次实施诚信申报以来,救助对象诚信意识明显提升对诚信申办对象259人进行复核,通过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诚信不失信、容缺不可缺、信用可重塑、干群无隔阂”。

      三、深化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行告知承诺、建设诚信体系的同时,为进一步消除基层经办人员缺失要件办理追责问责的思想顾虑,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作为干部提供制度保障,研究制定了《铁岭市民政系统社会救助工作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列入《关于健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机制落地见效。一是制定正面清单,明确容错情形。在改革创新实践中因缺乏经验、先试先行或因上级尚未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且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坚持秉持公心、履职尽责,但因客观原因出现偏差且能够及时纠正等九种情形免于或减轻问责。二是坚持把握标准,准确出判定。严格把握行为性质、主观动机、政策依据、决策程序、工作取向、纠错处置六个标准,准确判断和裁定,对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彻底消除了基层经办人员被追责问责的心顾虑。三是运用容错结果,激发工作热情。民政部门配合容错纠错裁定委员会做好启动、核查、会商、裁定、反馈、报备等工作。同时加强容错纠错事例挖掘整理,合理运用容错结果,帮助干部分析原因、汲取教训,消除顾虑、提升能力。总结和宣传一批见人见事、导向性强的典型案例,以案释规、以案说法。创新机制实施救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保持总体稳定,群众信访接待量逐年递减,连续3年未收到省市转办的信访案件,基层服务效能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