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总体情况如何?|聚焦发布会
来源: 时间:【2021年01月26日】 点击量:
2019年6月,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每月发放基本生活补贴,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意见》精神,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组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等工作力量全面摸底排查,走村入户探访,及时发现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儿童家庭办理申请。同时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按民政部要求简化审核程序,采取个人先承诺、远程提供证明、先办后补等方式,确保符合条件的儿童在疫情期间及时得到保障。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25.3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标准参照孤儿,目前平均每人每月1140元。多地还探索政策创新,如北京、重庆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助学工程,让这些孩子考入大学后还能继续得到资金支持,陕西等地实行全额医保资助,甘肃、四川眉山、云南昭通等地探索优化认定程序等等。
在政策实施的一年时间里,民政部派出调研组到多地调研,听取基层同志和一些家庭的意见。大家普遍提出,希望这个带有温度、体现党和政府关爱困难群体的好政策能够惠及更多儿童群体。为此,民政部积极协调,会同公安部、财政部于2020年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拓展保障对象范围。在原有政策规定情形的基础上增加了父母被撤销监护资格、父母被遣送(驱逐)出境两种情形。二是优化父母失联认定程序。在《意见》执行过程中,基层反映,父母失联认定是个难题,影响了部分儿童纳入保障范围。为解决这个难题,《通知》提出三种认定方式:一是先报案,公安部门接警处置查找,出具查找情况回执单;二是对公安部门难以出警处置查找的,采取“个人承诺+邻里佐证+村(居)证实+乡镇(街道)查验+民政部门确认”的方式认定。这种办法前期在不少地方已经使用,效果很好;三是对其他复杂情形,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即村(居)提方案,乡镇(街道)查验,最后由县级儿童保护协调机制研究确定。三是加强监护指导。这些孩子的父母因重病重残、服刑吸毒等原因,监护照料能力比较薄弱,不能简单地“发钱了事”,要给予儿童和家庭更多的关心关爱。
借这个机会,我再重点强调一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概念,也就是通俗讲的“事实孤儿”。按照《意见》和《通知》规范之后的要求,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被撤销监护资格、被遣送(驱逐)出境八种情形之一的儿童,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符合上述八种情形之一的儿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民政部2020年2月中上旬即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2020年3月,提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案》。各地在疫情防控期间迅速行动,较好地保障了这类儿童的合法权益。这一实践经验被相继颁布的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在法律条文中作出明确规定。
为进一步细化法律规定,巩固实践经验,扩大保护范围,民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重点强调了四方面内容:一是界定了救助保护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突发事件导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下落不明、接受治疗、被隔离医学观察、被拘留而造成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另一类是因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而造成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二是明确了突发事件中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的发现报告途径、归口了报告受理的主体。三是规范了安置照护程序。对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的寻亲、身份核查、临时生活照料等做了规定。四是强化了政府相关部门救助帮扶措施,同时明确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帮扶工作。《意见》还规定,对因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自身客观原因导致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指导各地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让基层工作人员,特别是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了解新政策,主动开展工作,尽快把符合条件的儿童保障起来。二是提升保障精准度。一方面,加强自下而上的走村入户摸底排查,另一方面,推进部门间大数据比对,加强与司法、残联等单位就服刑人员、残疾人员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三是加强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关爱服务。鼓励各地出台助学助医政策,鼓励各地通过引入专业力量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情感抚慰等服务。四是加强监护干预。对父母因精神残疾等原因危及儿童安全的,民政部门要及时介入,对确实无人照料的儿童,民政部门要兜底监护。目前,全国已有135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生活。
三是明确报告方式,解决“如何报告”问题。热线电话是报告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地民政部门依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陆续开通当地未成年人保护热线,通过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方式对外开展工作。
四是明确安置照护主体,解决“谁来照料”问题。法律赋予民政部门临时监护、长期监护等职责,妥善照料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责无旁贷。同时,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也需要按照《意见》要求做好未成年人就医、就学、寻亲等工作。我们也呼吁,在突发事件中,社会各界都能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群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让孩子们尽早脱离危险、尽早得到保护。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新增了“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两专章,条文从72条增加到130条。其中,直接明确“民政部门”职责的有8条15处,重点对民政部门履行国家监护法定职责、开展家庭监护监督指导、受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个案、开展救助保护等提出要求;与民政业务直接相关的有38条40多处,重点对社会组织、村(居)委会、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职责进行了规范。可以说,既有传统职责,又有新的任务。
这次修订有很多创新和亮点,单就民政业务领域看,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首次要求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首次系统全面阐述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及禁止行为,首次明确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线,首次明确了国家长期监护、临时监护的情形,首次将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纳入法律保护,首次提出了委托照护未成年人的法定要求,首次将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纳入保护范围,首次要求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特别是第九条对民政部门承担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具体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既是对民政部门长期以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对我们进一步会同相关部门有效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后,民政部高度重视,深入学习研究,第一时间下发通知,推动各地民政部门组织专题学习培训、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同时认真研究法定职责,提前谋划建立健全配套法规政策,在推动建立国家层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同时,指导省市县各级尽快建立相应协调机制,为2021年6月1日全面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打下基础。